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这是《庄子·内篇·应帝王》里面的一句话。
现在社会为什么这么浮躁和喧嚣,就是因为人们失去了淡然本真的天性,利令智昏,为外物所迷惑。
你看大街上人来人往,忙忙碌碌,若你问他在忙活个什么呢,他也未必知道自己在忙什么。
甚至,他连自己是谁都搞不明白。
安排不好自己,活得不清不楚,是很多人烦恼、困惑和痛苦的根源。
幸好还有庄子可以治愈我们。
心不动,则不伤。
这句话常常被人拿来当做QQ、微信的签名,但我常以为,凡是拿这句话的人要么是已经伤过了,要么就是很容易“心动”。
毕竟这个世界,让人心动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美女帅哥,功名利禄......谁不想要呢?
于是我们这个心就日夜不停地转来转去,在求和求而不得之间徘徊忙碌。
现代人的健康容易出问题,这是一个关键原因。
活在人间,我们在乎的人和事,实在是太多了,说“放下”容易,真“放下”难。
白云苍狗,生命无常,你并不知道谁会让你的心湖起波澜。
老人说,谁来都欢迎,谁走都不惦记。
那一定是过来人的经验,年轻人还需要很多的修炼才行,我们还想要的太多,我们还有太多的期待,我们也还有太多的焦灼、焦虑。
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
那个努力的你,那个焦虑的你,那个痛苦的你,问你一个问题:
你欲望着的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
不就是多一点的开心,多一点的快乐嘛,若是心境坏了,就算是占有了世上所有的好东西,又有什么意义?
人斗不过命,命斗不过时间,我们谁也挽回不了过去。
但人们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拿着过去的烦恼、遗憾和痛苦去惩罚现在的自己。
荀子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细细寻思,那些让你烦恼、遗憾和痛苦的事物,到底是什么呢?
无非是心为物转,颠倒迷醉,以至于不能自己。
所以,我们要役物而不要役于物,要做“物”的主人,而不要做“物”的奴隶。
这不是说教,这是经验。
诚然,命都是自己的,自己怎么快乐怎么来,但为物所迷的人,如饮鸩止渴,又哪里有真正的快乐可言。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修心大成的境界,一般人不要学,你也学不来。
「身是菩提树,心若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大和尚的做法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只要时时刻刻都能自己净化自己的念头,那就可以让心如镜面,「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自然可以见到世界和自己的本来面目。
实际上,人活一世,能不被物质所击垮,不被环境、欲望所迷惑,自然就不会受到什么伤害。
「一切事情,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南怀瑾曾说,世间的一切都可以轻松点看,看一切事物都不要太着急、太用劲,这样可以让眼睛明亮有神。
对心而言,何尝不是如此。
心事太重,就难免会昏了头。
“物”来了,情也来了,恩怨、是非统统都来了。
于是“镜”就浑浊了,心也就沉沦在苦海当中了。
曾国藩说「将来不迎,当下不杂,过往不念。」
就是针对的人心这种飘摇不定、容易被迷惑的习性。
佛经有云,「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也是在说「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的道理。
人已经走了,事情已经过去,你就不要在心里惦记、琢磨个没完没了了,藏在心里,有什么用呢。
不要自寻烦恼,活得长,活得开心快乐,比什么都强。
道理很简单,也很容易懂,难的是做到。
于是,「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就是我们的写照了。
一笑。
所以说知命改命,师傅领进门,修行还是得靠个人
多觉得了袁了凡,曾国藩,王阳明 修身改过,改变了命运的成功励志案例。
自律是最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