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有个妹子在微信上问我,大师,人生在世,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每天那么辛苦地工作,来回奔波,拿了工资,也只能买一日三餐,付够房租。说到底,什么都没得到。
我当时回答她,说,我建议你看一遍《史记》,从《秦始皇本纪》开始看起。
她没有再回复我。我也就没有再多说一句。
今早起来,我忽然觉得有些不妥。我生平最讨厌啰嗦,又因为年轻时候学过鲁迅,很崇尚简洁的文风,所以在微信上与人交流,不免会给人“高冷”的感觉。其实并非我本意。我回忆了一下昨晚的聊天,觉得这妹子的询问不仅是在发泄对生活的不满,也可能真的是在质询人生的意义。那我的回答就太简略了。
既然我蒙她抬爱充当人师,那就应当多负点责任。因此我决定展开说一下,为什么要劝她读历史。
因为读史,就可以帮你找到活着的意义。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善于记录历史的民族。五千年文明,二十五本正史。从无间断。
为什么建议读《史记》呢,不是因为《史记》是第一本,而是因为《史记》最好看。
好看,就容易看下去。
司马迁是史学家,兼有文学家的大才,可谓下笔有神。读他写的东西,历史上的一个个人物,就在你面前活了过来。虽然说,他写的大都是帝王将相,跟我们平常百姓似乎关系不大,但帝王将相也是人,帝王将相,有许多也不是生来如此的。他们的人生成长历程,还是有许多可鉴之处。
我们以孔子为例。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在今天的山东曲阜。他父亲叔梁纥,本来是有一妻一妾的,但是妻子给他生了九个女儿,妾生了一个腿有残疾的儿子。叔梁纥为了生儿子,就再次纳妾。这就是孔子的生母,颜徵在。
颜徵在嫁给叔梁纥的时候,才16岁。而叔梁纥已经66岁了,即便是在古代,这个年龄差也是不合礼制的。因此叔梁纥就和颜徵在搬到了尼丘山去住,并且在那里生下了孔子。
所以孔子名孔丘,字仲尼。仲是指排行老二。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在尼丘山上出生的孔老二。
孔子三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他母亲不为正房所容,只好带着他回了娘家阙里的一条小巷子里住。孤儿寡母,生活非常艰难。因此孔子从小就开始干活,他替人种地种菜,放羊放牛,给大户人家当会计,管理仓库,有时候还会去别人的葬礼上,给人做吹丧乐的鼓乐手。
为了谋生,年幼的孔子什么活都干。因此他说自己“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但是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减弱孔子的求知欲。他努力地利用一切条件去学习,尤其是对于周公的礼制,他研究最多。他曾三次向老子问礼,抓住一切机会向别人学习,处处拜师。从“十五岁有志于学”到五十五岁周游列国,四十年间,孔子持续不断地学习,最终成了当世最博学多闻的人。
在学习的同时,孔子把自己的所学,按照“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传授给了别人。因此得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桃李满天下。
五十五岁那年,孔子开始周游列国,他不顾鞍马劳顿,舟车颠簸,不惧盗贼围困,弟子抱怨,他人嗤笑;风尘仆仆地从一个国家赶往另外一个国家,一心想要说服诸侯施行‘仁政”,匡扶乱世。
但是因为天下将乱,大势所趋,孔子也无力回天,因此没有任何一位诸侯,真正地采纳他的政策。所以六十八岁的孔子,无奈地回到故乡,开始著书。编历史,写《春秋》,研究周易,韦编三绝。直到五年后去世。
从短期结果来看,孔子是一个失败者。他一生郁郁不得志,所学无所用,抱憾而终。
从长期结果来看,孔子是一个成功者。他自己的志愿没有实现,就把火种播撒出去,门生遍布天下。在几百年后的汉朝,儒生董仲舒说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仁义礼智信的概念所创造的礼教,在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为郡县制的古代皇权,打造了稳定的统治基础。其儒家思想,也统治了两千多年来士大夫等统治阶层的大脑,成为中华文明长河的主流,使中华文明在古代数次领先其他文明,站在世界巅峰。
也因此,孔子被后世帝王不断加封,直到名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之所以写孔子的例子,是想说明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是传统文化里很重要的概念,叫:功成不必在我。
孔子的出身,不比我们今天的大多数人好到哪里去。孔子的少年青年时期,不比我们舒服到哪里去。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中年时期儿子早死,最赞赏的弟子颜回贫病而死,最依赖的弟子子路被人砍死,五十多岁还坐着牛车到处碰壁,被人嘲笑,七十多岁还在写书。而自己的志向呢,到死也没有实现。
千年以下,虽然我们今天用不到孔子的礼制,也对于礼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批判,但是对于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奋斗精神,任谁都是要赞许的,服气的。
因为文明的延续,需要这样的人。
七十年前,中国人为了独立,数以百万计的人死在了枪林弹雨里。
六十年前,中国人为了在国际上有立足之地,数以十万计的年轻人,死在了异国他乡的冰天雪地里。
五十年前,为了实现工业化,几亿农民忍饥挨饿,为工业输血,整个国家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苦难行军,最后,终于有了和外国人做生意的能力和资本,加入了全球贸易。
这才有了这二十年的经济腾飞。
生存和发展,从来都不易。个体的,群体的,都是如此。
一代人有一代人要做的事,每一代都是为下一代做牺牲,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许多时候,奋斗不光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后来者。
一个小家庭的延续,也需要这样的人。
人生几十年,谁不曾痛苦过?
身体上的痛苦,需要医生去治。精神上的痛苦,需要知识去治。我们大多数的纠结和苦闷,都是因为我们无知。对大的趋势一无所知,对小的波动太过敏感。
我不奢望每个人都活成一棵大树,但至少,做一棵劲草,不要随风倒。
否则只能是被践踏的命运。
从社会进化角度来讲,大部分人,都是平凡的。平凡的农民,平凡的工人,平凡的公务员……
但是每一个大人物,都是从平凡的家庭里诞生的。
如果你注定此生平凡,但你又想不平凡,那你就需要把不平凡的种子延续下去,如果真的延续下去了,你就成了一个不平凡的母亲。
这需要坚毅和努力,而不是自怨自艾。
因为历史上,自怨自艾,从来没有拯救过任何一个人。只会让弱者更弱。
数年后,你的工资会上涨,你也会拥有一套房,成立一个家庭。你会产生新的困惑,对于社会现象,会有更多的不解和悲愤。
你会讶异于为何某人生来富贵,一生浪荡,从不为生存发愁。
为何你兢兢业业,却总是在晋升的时候,被油嘴滑舌的同事抢走位子。
为何林阿姨宅心仁厚,却疾病缠身。张大爷油腻猥琐,却身体健朗。
当你再次遇到这种困惑的时候,我希望你去看看历史,去史书中寻找答案。
因为,相对于你目前短暂的几十年人生来说,人类文明史远比它长。你所困惑的,所不解的,所悲愤的,已经有无数人质问过了,也有人给出过答案。
但是这答案,你要自己去找。
只要你看的够多,你的所有疑惑,都可以得到解决。
是的,所有。
无论你是身负神圣的使命,要做千古未有之大业,还是喜欢平凡的生活,要风平浪静地度过人生,你都能在历史里,找到你的标杆。
这个标杆,才是衡量你的尺子。
而不是你身边这些人。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知道了历史的兴替,就知道了自己在历史长河里的位置。于是你就不会再为一时得失而苦恼,不会为他人高低而痛苦。你这才知道,能评价自己的,只有自己。
许多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把人生定义权,交到了别人手里。
把人生定义权拿在自己手里,这就是读史的意义,也就是活着的意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