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全部译文:
《易经》上面写着:「积累善德的家庭一定可以得到丰厚的回报。」就像古时候,一个姓颜的人将女儿嫁给孔子的父亲;并且罗列了孔家祖宗积德行善的种种事迹,预估孔家子孙中一定会有兴旺的人。
孔子夸赏舜的孝行属于大孝,并说:「像他这样的人,不单单祖宗可以享受他的祭祀,子孙也可以保住他的福泽。」这些都是至真的言论,并且可以用那些历史加以证明!
有一个叫杨荣的人,祖籍是福建省建宁,曾担任少师。他家世世代代都是以摆渡维持生计的。一次,雨接连下了很久,溪水满了上来,冲垮了居民的房屋,不少溺死的人的尸体随着水流往下漂。别的摆渡人都去捞水面漂浮的遗留物品,只有杨荣的曾祖父和祖父忙着救人不捞东西。乡里人都嘲笑他们傻。到了杨荣的父亲出世后,杨荣家的家境越来越好了。有一个仙人化成道士,告诉杨荣的父亲:「你的祖父以及父亲,都积攒了很多阴德,他们的子孙都应该成为大官。你可以将父亲葬在这个地方。」杨荣的父亲听从了道士的建议,将祖父和父亲葬在了那个地方。即现在人们所说的白兔坟。后来杨荣出生了,才二十岁就考了进士,并且仕途顺利,官拜少师。皇帝还授予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与他同级别的官位。并且杨荣的子孙也很发达,还出了很多贤能之士。
鄞人杨自惩,一开始是县吏,心地仁慈,并且办案很公平;那时候的县宰为人很严肃,偶然一次打囚犯,直到血流满地,县宰还是没解气;杨自惩就跪下,帮囚犯求情,请求宽谅。县官说:「可是这个人犯了法,我怎么能够不生气呢?」杨自惩叩着头回答:「现今朝廷昏暗无道,民心早就散了。要是得知案情就会有同情之心,而没有喜悦。没有了喜悦,又何来的气愤呢?」那县宰听了以后脸色缓和了下来!杨自惩的家里十分穷苦,尽管如此,他还是不肯收受贿赂。遇上囚犯没有粮食吃,他还总想方设法给予帮助。有一次,几个新来的囚徒没有米饭吃,正好杨自惩家里也缺米。给囚徒的话,自己家里人就没得吃,如果保全家人的话,那些囚徒又实在可怜。他只好和妻子商量。妻子问:「犯人来自哪里?」他回答:「来自杭州。一路上都空着肚子,现在面如菜色,十分可怜。」所以,夫妻俩把自己的米煮成了粥分给那几个囚犯。后来,他们生了两个孩子,大儿子名守陈,小儿子名守址,官拜南北吏部侍郎。长孙成为刑部侍郎。小孙子也官拜四川按察使。儿孙四人都是名臣;而现在的两个圣贤之人——楚亭和德政,也都是杨自惩的后人。
就在正统年间,邓茂七在福建附近造反。福建的读书人和老百姓大都顺从了邓茂七。皇帝派遣鄞县都宪张楷,前去围剿。张都宪设计抓住了邓茂七。后来张都宪又派了谢都事,围剿剩下的土匪;谢都事找到了归顺贼党的名单。只要名单里没有名字的人家,谢都事就偷偷给他们一面小白旗,说好了在搜查当天,插在自己门前。又告诫军队不可以乱杀无辜,大概救了上万人,后来,谢都事的儿子谢迁,考上了状元,还成了宰相。而且孙子谢丕,也考上了探花。
浦田县林家的上一代里有一位乐善好施的老太太,总会做粉团布施给穷人们。但凡有人索要都会给他们,也没有任何不耐烦的表现。有位神仙化身道士,每天都向老太太索要六七个粉团。老太太都没有拒绝,连续送了三年,三年如一日,神仙也看到了她做好事的诚意,于是跟她说:「这三年来,我每天都吃你的粉团,要怎么回报你呢?你们府上的后面有一块地,你要是埋葬在那,那么你的子孙里会有很多成为大官的。」老太太去世后,她的儿子听从神仙的指点,把老太太葬好,结果第一年,考上科举的就有九个人,而且一代代累积下来特别繁盛,导致福建流传了这么一句话「无林不开榜」。
冯琢庵太史的父亲,在县学里做秀才时,某一寒冬,上学路上,遇上一个倒在雪地里的人,他用手去摸,发现已经冻僵了。冯老先生立刻把自己的裘衣脱下来为那个人披上,并带回家救治。后来,他做了一个梦,梦里,一位神仙告诉他:「你是诚心救人的,因此我让韩琦投胎到你家里来,做你儿子。」再后来琢庵出世了,取名冯琦。因为他是宋时文武双全的宰相韩琦的转世。
台州的应尚书,年轻时在山里读书。晚上,山里的鬼怪总会聚集起来,吼叫吓人,只有他不感到害怕。某夜,应公听见一个鬼说:「有个女人的丈夫长时间外出没有回来,她的公婆觉得儿子应该已经去世了,因此逼迫这个女人改嫁;而这个女人却很贞烈,誓死不嫁。明天晚上,她准备把自己吊死在这儿,我就能找到替死鬼了。」应公得知后,暗地里以四两的价格将自己的地卖了,并伪造一封那个女人丈夫的书信,把银子寄回了她家。这对父母一开始觉得字迹不是很像,但很快又觉得:「信件可以造假,但是银子不能啊,孩子一定是平安无事的!」于是也没再逼迫儿媳改嫁。后来他们的儿子回来了,夫妻二人也得以如最初一般相处。
后来,应公又听那个鬼抱怨说:「本来我是可以找到替死鬼的,那个秀才害我成不了事。」另一个鬼说:「那你怎么不害他呢?」那个鬼回答:「上天觉得他心地善良,已经派遣他任阴德尚书了,我怎么还能害得了呢?」应公听完对话,越发努力,每天都对自己的德行进行巩固加厚;遇上饥荒年,他都会把自己的谷物捐出来;遇上亲戚有急事,也会努力帮忙;遇上不讲道理的人,他会对自己进行反思,平和地接受。到目前为止,他的子孙考取功名的已经比比皆是了。
常熟的徐凤竹先生的父亲原本就很有钱。某年恰好遇上荒年,他就抢先捐出了自己的田租,为全县的人做榜样。又把自己的谷物捐出来救助灾民。某夜,他听见鬼在他门口唱着:「千也不骗人,万也不骗人,徐家秀才就快变成举人了!」那些鬼一直叫嚷着,连着几夜都没停过。这年,凤竹真的考上了举人。他父亲更加努力积德行善,毫不懈怠;修桥铺路、施舍斋食给和尚、接济贫苦等,但凡是对别人好的,他都尽心尽力。后来,又有鬼在他门口唱:「千也不骗人,万也不骗人,徐家举人官拜都堂!」结果徐凤竹成为了两浙的巡抚。
嘉兴的屠康僖,一开始是刑部主事,晚上就住在监狱里。认真询问所有囚犯的情况,发现有很多人是无辜被冤枉的;不过,他并没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而是秘密修书告诉了堂官。后来审理案件的时候,堂官选取他的要点对所有囚犯进行审问,没有一个是不服气的。大概放了十多个受冤的人,一时间京城里的人们都夸赞尚书大人明察秋毫。
屠公又禀告堂官说:「京城里,都有那么多无辜的民众;那么天下这么大,又怎么可能没有被冤枉的人?所以应该每五年调遣一名减刑官,前往各地调查核实,并为有冤屈的人平反。」尚书将此事禀告给了皇帝,皇帝同意了;而屠公也是减刑差中的一员。某夜,屠公梦到神仙跟他说:「本来你的命里注定没有儿子,但是你的这条建议与上天的意愿切合。上天赐予你三个儿子,并且将来都是能穿紫衣戴上金色腰带的大官。」这晚,屠公的夫人就有了孩子;并产下应埙、应坤、应堎三个儿子,果真这三个儿子最终都成了大官。
嘉兴的包凭,号信之。他的父亲曾是池阳太守,有七个孩子,其中包凭是最小的。他入赘平湖县袁家,跟我父亲有很深的交情。他很有才华,见多识广,却总是没办法考上科举。所以他很认真地研读道家佛家的学说。一天,他在东边的泖湖游玩,偶然来到一个村里的佛寺里,看到观世音菩萨的雕像暴露在外,被雨淋湿了。于是他立刻把袋子里的十金交给寺中住持,让他进行修缮。和尚回答:「修缮的工程量巨大,但是,钱又少。没办法完成。」于是,他拿出了四匹松布,又从竹箱里选了七件衣服捐出。里面那件纻褶还是新置买的;他的仆人叫他别再送了。但是包凭回答:「只要观世音菩萨的雕像能安好,就算我赤裸着又有什么关系呢?」和尚流着泪说:「你捐助银两和衣服不难,但是难的是你有这心!」后来寺庙被修好了,包凭带着他父亲一起游赏,住在寺里。那夜,包凭梦见寺里的珈蓝向他道谢:「你的孩子理应世世代代沿袭爵位。」后来,他的儿子包汴,孙子包柽芳,都考上了科举,成了大官。
嘉善县支立的父亲曾是刑房的官吏。有个犯人被冤枉入狱还判了死刑;支立的父亲很同情他,想帮他求情。囚犯跟妻子说:「支先生的好意,我无法回报,十分惭愧,明天请他到乡下,你嫁给他。或许他会有所触动,那么我就有了活路了。」他的妻子哭着答应了。第二天,囚犯的妻子亲自去找支先生劝酒,并把丈夫的安排全部转告支先生。没想到遭到了支先生的拒绝,不过支先生还是全力为他平反。后来,那个犯人出狱,夫妻二人一起上门答谢支先生:「像您这样德行高尚的人,现在真的很少了。您没有儿子,我却有一个小女儿,把她嫁给你做妾,于情于理都是可以的。」于是支先生备下彩礼,迎娶了囚犯的女儿。生下了支立。支立 20 岁就中了举人,官拜翰林书记。支立的儿子支高,支高的儿子支禄,都成了学博。支禄的儿子支大纶也高考中第。
上述的这十个故事,尽管他们的行为不一样,但是都是出于善意。要是再深入地讲的话,做好事,分为真的假的,直的曲的,明里的暗里的,对的错的,邪的正的,一半的圆满的,大的小的,简单的难的,都要深入分析。做好事却不深究其中的客观道理,就自称是做了好事。谁知道其实是造孽,浪费了一番苦心不说,还没好处。
什么是真假呢?从前,有几个书生,去求见中峰和尚,问说:「佛家总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像影子跟着人一样。那为何有人做着好事,子孙却不兴旺?而有人做着坏事,家里却很兴旺呢?佛家说的都是无稽之谈。」中峰和尚回答:「凡人的欲望没被洗清,观察的眼睛没有打开,觉得善良的反而是恶人,恶人反而是好人,不为自己颠倒是非而感到遗憾,反而埋怨天下报应出错了。」大家又问:「善恶怎么会相反呢?」于是中峰和尚让他们谈谈什么是善恶。有个人回答:「打骂别人是恶人,对人有恭敬礼貌是好人。」中峰和尚却回答:「不一定的。」另一个人回答:「贪钱且乱取是坏人,廉洁有原则的人是好人。」中峰和尚还是回答:「未必。」那些读书人纷纷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但是中峰和尚都回答未必。于是他们都向中峰和尚请教。
中峰和尚说道:「做了对别人好的事情的,是善良的;做了对自己好的事情就是恶。要是对别人好,那么就算是打骂也是好的;如果对自己好,就算对人恭谦有礼,那也是不好的。因此,人们做好事,如果是对别人好的,那就是公,公就是真;如果只是顾着自己,那就是私,私就是假的。从心里想做好事的就是真的,照猫画虎就是假的。没有目的地做好事就是真的,有目的地做好事就是假的。这些都是要你们自己应当衡量的。」
什么是端曲呢?如今的人,见到那些谦虚老实的人,都会说他们是善,并且学习他们;然而古代那些圣贤之人,却是宁愿学习那些豪放又不失秩序的人。那些谨慎老实的人虽然被整个乡里的人所喜欢,但是,在圣人看来,他们却是败坏了道德。如此看来,世俗所认为的善恶和圣人所认为的善恶正好是相反的。推崇这样的看法,各种各样的取舍就显得很荒谬了。天地鬼神所赐予的旦夕祸福,都和圣人的看法完全契合,而与世俗的看法相违背;因此想要积德行善,一定不能听从耳目的感知,而是要用心里细末的地方去感知,默默地冲洗心灵,单单纯纯救济社会的心理就是直的。有任何一丝讨好世俗的心理的就是曲的。要是是单纯的爱人的心理就是直的,要是存在有一点点疾世愤俗的心理就是曲的。如果单纯尊敬他人的心理就是直的,存在任何一丝玩弄世事的心理都是曲的。这些都要认真细致地去分析。
什么叫阴阳呢?但凡一个人做了好事,被人家知道了,那就叫阳善;做了好事没人知道,那就叫做阴德。那些拥有阴德的人,上天自然就会给予他回报。而拥有阳善的人,自然会享有天下的美誉,美誉也是福泽。但是上天往往会厌恶那些拥有名气的人。要是那些享有天下美誉的人不能名副其实的话,就往往都会出现各种祸患。如果一个人没有什么过错,却又莫名其妙背负了恶名的话,他的子孙往往都会突然发达起来。阴善和阳善的差别实在是微乎其微。
什么是是非呢?鲁国有过法律规定,如果鲁人去把在他国做奴隶的人赎回来的话,都可以向官府领取赏金。但是子贡赎人后却不愿意接受政府的赏金。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说:「你这样的做法失策了。圣人做事是可以改变一地的风俗习惯的,也可以将这些道理传授给百姓们;做事不能只图着让自己感到舒服。现在鲁国国内富裕的人很少,贫穷的人很多,你这么做不就是表示收了赏金就是贪财吗?那要怎么去赎人呢?从今以后,再也不会有人去跟诸侯赎人了!」
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个人为了表达感谢就送了子路一头牛,子路接受了。孔子得知后,很高兴地说:「自此以后,鲁国就会有很多人去拯救那些溺水的人了。」
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子贡拒绝了赏金是好的,子路没有拒绝接受牛,是不好的;谁知道孔子却夸了子路,责备子贡。要知道,人做善事,是不应该只看眼前的好处的,而是要看长远的利弊的。不谈论一时而谈论长远,不谈论一个人而谈论全天下。现在的行为虽然看起来是好的,但长此以往,慢慢地会害到别人。虽然看起来是好事,但是实际上并不是。现在的行为虽然看起来不好,但是长此以往,可以慢慢地救济他人。虽然看起来不是好事,但是实际上是。这只不过是就一件事举例而已。至于其他的,有时候看起来不道义反而是道义,看起来不符合礼节反而符合礼节,看起来不诚信反而诚信,看起来不仁慈反而仁慈,这都应该进行抉择。
什么叫偏正?从前,吕文懿公刚刚辞官,回家乡的时候,全国的人都很敬重他的公正廉洁,把他视作泰山北斗。有一个乡亲在喝醉的时候却对吕公破口大骂。不过吕公并不生气,反而告诉自己的仆人:「不需要跟一个喝醉了的人计较。」于是关了门,不再理睬。一年后,这个人入了监狱还被判了死刑,吕公这才懊恼地说:「要是那时候我稍微跟他计较一下,把他扭送到官府治理的话,可以对他进行一个小惩罚,以示告诫。我当时只是觉得要宽容一点,没想到却把他的性子养成了如此恶毒,导致犯了死罪。」这就是怀着好意却办了坏事。
当然,也有人心是坏的,却做了好事。例如某年遇上饥荒年,穷苦人民白天在市场上抢米。有一个大富大贵的人家看不惯便向县令举报,谁知县令却置之不理,那么贫民就更加放肆了。于是这个富人家就私下里将那些人抓起来,关着进行侮辱。大家看到这样的情况,也都纷纷安定下来,不敢再作乱。要不然,市场几乎是要乱套了。因此人人都知道善是正的,而恶是偏的。所以有的人本是好心却做了坏事,这被称为正中偏;至于那些没安好心却做了好事的,就称作偏中正;这样的事情大家都是不得不知道的。
什么是半、满善呢?《易经》写道:「一个人的善不积累,是不能够使他成名的;同样的,一个人的恶不积累,也不至于让他身败名裂的。」《尚书》记录:「商朝的罪恶是罪大恶极,就像器皿里装着的东西一样。」要是你每天都很勤奋,一天天积累就会满,如果停滞不再积累,就会不满。这是一种说法。
从前,有个女子前往佛寺,想施舍,却又没有多少钱,只有两文,就给了一个和尚。然而,寺里的住持却亲自为她忏悔洗尘。后来这个女子进了皇宫,成了贵妃,又带着数千两黄金来到寺里布施。然而,这位住持却是让自己的徒弟帮忙回向。于是那个女子就问住持说:「我之前布施两文,您亲自帮我忏悔,现在布施这么多钱,您却不再帮我了,这是为什么呢?」住持回答:「之前你虽然布施的很少,但是你的心是十分诚恳的,如果我不亲自帮你忏悔的话,不足以报答你的大德;而现在你的布施虽然丰厚,但是你的心已经没有原来那么恳切了,找人代替忏悔就足够了。」这就是千金也只能算一半善,而两文钱却已经功德圆满的缘故了。
汉钟离传授吕洞宾炼丹的方法,教他在铁块上轻轻一点,即把铁块变为黄金,能够救济世人。吕洞宾就问:「那么,变成了黄金以后,还会不会变回原貌呢?」汉钟离回答说:「在五百年后,这些铁块变成的黄金就会变回铁块了。」吕洞宾说:「这样一来,就会害到五百年以后的人了,我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汉钟离听完后很满意地说:「成仙需要积攒三千年的功德,现在你这么一句话就已经足够抵三千年功德了。」这又是另一个说法。
如果做了好事,心里却不是很在意,那么等到事成,就是功德圆满;要是做了一点好事,就一直心心念念着,那么就算一辈子勤快做好事,那也只能止步于一半善而已。就像用钱去救济别人,内里看不到自己,外面看不到别人,中间也看不到施舍了什么,这就是人家所说的三轮体空,也就是心里很干净。如果能到这样的境界,就算是捐了一斗粟,也是一种无边无际的福泽了,就算只捐了一文钱,也可以抵得过上千的罪过了。如果没能忘却施舍这回事,那么就算是捐献了万镒黄金,福泽也是无法圆满的。这又是另一种说法了。
什么叫大小善呢?从前,卫仲达做馆职的时候,某次,他的魂魄被鬼差勾到阴间。判官让手下将记录他在人间做的好事、坏事的两个本子呈上来。拿到本子以后,他的坏事记录本居然多到可以放满整个院子,而记录好事的本子却只有一根筷子那么小。判官又让人称一称,发现坏事本子却又比好事本轻。卫仲达问:「我的年纪都还没有四十岁,怎么会犯下那么多罪恶呢?」判官回答:「只要你动了歪念头,那就是罪过。」然后卫仲达又问那本好事记录本里记录了什么。判官回答:「有一次,皇上想要兴建三山石桥,你上书请求不要做这么劳民伤财的事情。这个就是你奏疏的稿件。」卫仲达回答:「尽管我说了,但皇上并没停止,我并没能做点什么,怎么会有这样的力量呢?」判官回答:「虽然皇上没有听取你的意见,但是你已经心系万民,要是皇上听了,那么这个善念就更大了。」所以,如果是立志为天下百姓做事,那么就算善念很少,力量也是很大的。虽然身上有缺点,缺点再多也都不值一提。
什么叫难易呢?原先有一个读书人说,想克制自己,就要从难以克制的地方开始克制。孔子说起仁义,也是要从难的地方做起。就像江西的舒老先生,将两年来人家给他的酬金送给了别人,帮助他们偿还官银,成全了人家夫妻两个。又如邯郸的张老先生,把自己十年来的积蓄全给了人家,帮助他养活妻儿老小。就如同舒老先生、张老先生,都是舍弃了别人最难以舍弃的东西!又如同镇江靳老先生,尽管年迈了,也没有孩子,却还是拒绝娶邻居的小女儿做妾。这也是很难得的,所以上天赐予他们丰厚的福祉。但凡有钱有权的人,想要立功德都是很容易的。这么容易还不肯做,就是自暴自弃。贫贱的人难以做些好事,却还是能坚持做,是很可贵的!
随着机缘,去接济大家,其中的方法和种类有很多。简单地说可以分为十条:一、与人为善;二、爱敬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劝人为善;五、救人危急;六、兴建大利;七、舍财作福;八、护持正法;九、敬重尊长;十、爱惜物命。
什么叫与人为善?从前,舜在雷泽湖见到捕鱼的人都去深处抓鱼;而体弱的人则在浅滩激流那里捕鱼。舜看了以后,心里觉得很同情他们,就一同参加捕鱼。其间舜每次发现那些争抢好位置捕鱼的人,都会帮助他们隐匿错误,也不宣扬;看到那些谦虚礼让的渔夫,就大肆进行宣扬,夸赞。一年以后,那些捕鱼人都把水深且平稳的地方让了出来。其实舜那么明白道理,完全可以以说话的方式感化众人的,为什么不通过讲话来感化,而是身体力行去做这件事呢?这就是舜的良苦用心之所在啊!
我们这个时代,风气有些败坏,做人并不容易;所以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去盖过别人?也不要拿自己的善行去跟别人作比较。更不能用自己的才能去为难他人。把自己的才能和智慧掩盖起来,就好像虚无缥缈的一般,遇上人家做得不好,要多多包涵,帮他们掩盖。如此呢,就可以帮他们改正,且可以让他们有一定的顾虑,不再放纵自己。但凡看到人家有一些小小的优点可以吸纳、一些小小的善行可以记录,应该舍弃自己的主观意见,跟随他们,并且进行大肆宣传。但凡平时有人说一句话,做一件事,都不是为了自己所想,而是立足于客观事实的,那么这个人就是天地之间公正的伟人。
什么叫爱敬存心?从外貌而言,是很容易把君子和小人弄混的,根本分不清楚。但是,只要心里想着是非判断的准则,那么善恶之间的差别就很大了,就像黑和白相去甚远一样。因此孟子说:「君子跟一般人的差别就在于君子存了一份心!这份心其实就是爱人和敬人的心。所以就算人和人之间有远近、亲疏、高低贵贱、聪明、愚蠢、不像话等的差别,就算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但是他们都是我们的同胞,跟我们是一体的,那又有谁是不值得尊敬呢?尊重爱护众人,实际上就是尊重爱护圣贤人。能够懂得天下人的想法,其实就是懂得了圣贤之人的想法。为什么?因为圣贤之人的心里想的无非就是天下的所有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我们要是仁爱、尊敬天下所有人,为他们谋求安稳,那就是代替圣贤之人做这些事。
什么叫成人之美?一块被包含在石头里的玉,要是随意丢弃了,那就只能成为瓦片。要是认真加以精雕细琢的话,就会变成美玉了。所以要是看到一个人做好事,或者看到他的志向可以支持,资质可以进步的,都要对他进行引导,最终能够造就他们;可以对他们进行表扬和夸赞,也可以是扶持资助他们,又或者是帮他们平反冤屈,一定要让他们能够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大概人们的邪恶都不是一样的。同一个乡里的人,善良的少,邪恶的人多。所以,善良的人在俗世里是很难立足的,而且那些豪杰的性格都是刚毅的,也不喜欢修饰外表,容易被别人指责;因此做好事常常是不成功的,而好人也常常遭到诬陷。只有那些仁者才能匡扶正义,帮助那些迷途的人改邪归正。这样的功德是最伟大的。
什么叫作劝人为善呢?作为一个人,谁是完全泯灭良心的呢?人世间的人总是忙碌着追名逐利的,很容易就会因此而迷失自我。所以在跟人家相处的时候,要随时提醒人家,帮他们摆脱疑惑。就像是看到人家整夜做噩梦,要记得叫醒他;又例如,如果看到他沉溺在烦恼中,要及时帮他摆脱烦恼,还他清凉。如此的恩惠实际上是最博大的。韩愈说过:「如果想要劝人家一时,用嘴说就行了;如果要规劝百世的人,就要写成书籍。」这与前面说的与人为善,尽管比较注重形迹,但是像这样有针对性的做法,往往可能产生奇特的效果,不应该被舍弃。要是失人和失言,都应该立刻反思一下自己的思想。
什么叫做救人危急呢?每个人都可能遇上灾难。万一哪天遇上了,要将心比心,想想要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怎么办,要尽快进行解救,或者是帮他说一说话,申明他的冤屈,或者是尝试各种方法帮他摆脱困境。崔子曾经说:「恩惠是不管大小的,只要能解人家的燃眉之急就行了。」这是仁者说的话!
什么叫作兴建大利呢?从小方面讲,就是乡里,往大了讲,就是县里,只要是对公众有利的都可以兴建。就例如开辟渠道引水;例如建立堤岸防水;或者是修建桥梁,方便大家行走;或者是施舍茶饭,救济饥渴的人。遇到机会,就提倡大家,同心协力兴建;千万别因为为了躲避别人的不好言论,或者怕苦怕累就不做了。
什么叫作舍财作福呢?佛门里有一万种做法,其中布施是重中之重。说起布施,无非就是一个舍字。通达的人内在舍弃六根,外在舍弃六尘。所有的东西没有什么是舍不得的。如果不能做到这样,就只能从钱上开始舍弃。世间人都觉得衣食很重要,所以,钱是最重要的;因此我舍弃它们,从内在来说,这样可以让我不那么小气,从外在来说,可以救助他人。一开始觉得很勉强,后来就可以安然地对待了。这可以将自己的私心洗涤干净,减少自己对钱财的偏执和吝啬。
护持正法是什么意思呢?法即这千万年来,所有有生命的生灵的眼睛;一旦失去了正法,怎么能够协助天地进行统治呢?又怎能衍生出万事万物来呢?怎么能脱离尘世的各种束缚呢?又怎能脱离尘世呢?因此凡是遇到圣贤的寺庙、图像、经典、遗训,都要十分尊重,如果有破损的还要进行修缮。而说到宣扬正法这样的事,是为了报答佛门的恩惠,特别要努力践行。
敬重尊长应该怎么做呢?家里的父亲、兄长,国家的帝王,以及但凡年龄、德行、权位、学识高的人,都要特别尊敬和推崇。在家要奉养父母,要有深情,以及温和的态度,并且要温柔且平和,努力将这一点变为习惯,自然就可以成为良好的性情,这就是和气能感动上天的本源。在外,要侍候帝王,无论什么事,别以为帝王不知道,就可以为所欲为;惩罚一个人,不能以为帝王不知道,就为非作歹!对待帝王要如同对着上天一样恭敬,这是前人的规矩,这样的细节最关乎阴德了。你可以去看看,但凡忠孝人家的子孙,无一不长远且兴隆的,所以切记谨慎对待。
爱惜物命是什么意思呢?人为什么是人,其实就是因为人有恻隐之心罢了。追求仁义的人要追求的就是这个,而要积德行善的人积累的也是这个。《周礼》里写着:「每到孟春这个时间,祭拜的时候不要用雌性动物。」孟子说过,君子之所以远离厨房,只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恻隐之心罢了。因此先辈们,有一条四不吃的戒律。也就是,听见杀害动物的声音就不吃,看见杀害动物时也不吃;同时不吃自己养大的动物,更不吃专门为我杀的动物。所以,往后的人们要效仿的话就算不能完全不吃肉,也要学习这样的戒律。
慢慢地提升,如此一来慈悲心就会日益增加。不在戒杀生的事情上设立特例,而应该扩展到一切众生,所有有感知的有生命的都不应该伤害。为了求取蚕丝,而用水煮蚕茧,为了耕地而杀害虫子,想起衣服和食物的来源,都是杀了它们来养活自己的;因此浪费这一举动,应当与杀生同等罪。至于用手不小心伤到的,脚不小心踩到的生命又不知道有多少,所以应该尽心去预防。古代有首诗写着:「怜爱老鼠应该经常留点饭,怜惜飞蛾应该不要点灯。」这是多么宽容仁厚啊!
善事做得多了,哪里能够讲得完;但凡能把上述的十件事进行推广,使之发扬光大,那么万德都能完备了。
易经上面写着:「天道之下,那些骄傲自满的人必然会吃亏,而谦虚之人一定会得到好处。在地道之上,会对骄傲自满的人进行改造,让他们永远都无法得到满足,而对那些谦虚谨慎的人,往往都会让他们变得充盈。鬼神之道,会祸害那些骄傲自满的人,而降福祉于那些谦虚的人。人道中,骄傲自满的人往往都遭人厌恶,而谦虚的人往往能讨人喜欢。因此,所有卦象中,只有谦虚能得到的都是吉象。」《尚书》也提到:骄傲自满会带来祸害,而谦虚谨慎能带来好处。我多次和一些人一起去赴考,每次看到那些即将发达的穷书生,身上一定会溢出一种谦虚平和的气质。
辛未年,我上京赴考,跟我一起赴考的还有大概十个嘉善的同袍,其中只有丁敬宇年纪最小,并且十分谦虚谨慎,我跟同行前去赴考的费锦坡说:「那位兄台,必能考上。」费锦坡问:「你从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我回答:「福报一般都降临在那些谦虚谨慎的人身上。你瞧,我们这一行人中,有人能像敬宇那样谦虚谨慎,待人温和,不争不抢的吗?有能像敬宇那样小心翼翼,毕恭毕敬,默默承受的人吗?有人能像敬宇那样就算被侮辱,诽谤也不去争论什么的人吗?人能做到这个地步,就连天地鬼神都会庇佑他的,这样一来,怎能不发达呢?」到了公布成绩的时候,丁敬宇真的考上了。
丁丑年,我在京城和冯开之住在一起,发现他已经变得很谦虚内敛了,跟他小时候的德行完全不一样。他的朋友李霁岩是一个正直且诚实的能给他带来益处的人,经常当面指出他的不足之处,不过他也很虚心且坦然地接受了,没有任何一句怨言。我跟他说:「福祉降临的时候,是有预兆的;而祸难的来临也是有先兆的。如果你真的从发自内心地恭敬谦虚的话,上天必定会给你福报的。兄台,你今年一定能够考上的。」后来冯开之真的就考上了。
山东省冠县的赵裕峰,字光远,还没二十岁就已经中了举人,可惜以后的每次考试都没有再中过。他的父亲是嘉善的少尹,裕峰就跟着父亲前去上任。裕峰对嘉善县的钱明吾的博学十分崇拜,就带着自己的文章前去拜访,谁知道,这位明吾先生却把他的文章全部涂掉了。裕峰不仅没有发火,反而还很信服,马上进行了修改。第二年裕峰就考上了。
壬辰年,我入京面圣,遇上一个叫夏建所的年轻人。他给人一种恭谦有礼、虚心待人的感觉。回去的时候,我跟我朋友说:「如果上天要给一个人福祉的话,一定是先赐予他智慧,一旦拥有了智慧,那么浮夸的人自然而然就会实在下来,而放肆乖张的人也会收敛。建所如此温和谦逊,分明就是上天已经赐予他智慧了。」到了公布名次时,建所果然中第了。
张畏岩是江阴的一位穷书生,他学识渊博,且写得一手好文章,在书生里享有盛名。甲午年南京乡试,他在一个寺庙里借居,得到放榜的时候,却发现榜上无名,他心里不高兴,大骂考官,说考官没有品味好文章的能力。那时,有个道士在一边微笑,张畏岩于是迁怒于那个道士。道士说:「你的文章一定不怎么样。」张畏岩更生气了,说道:「你又没看到,你怎么知道不好!」道士说:「我听说过,写文章最重要的是心平气和。如今听你这样骂骂咧咧的,心中愤愤不平,文章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张畏岩信服了,所以就回头向道士请教。道士是这样回答的:「考不考得上是命中注定的,命里不该拥有的,就算文章再好,也没有用。你要自己进行改变。」张畏岩问:「既然已经是命定之事,那么我要怎么去改变呢?」道士回答:「虽然造命的权力归上天所有,但是立命的权力是归你所有的。要身体力行,践行善事,为自己积德,那么有什么福报是不可以得到的呢?」张畏岩说:「作为一个穷书生,我能做什么善事呢?」道士说:「所有善行和阴德都是由你自己内心造就的。只要时时保持着善念,那么就已经功德无量了,就像谦虚这一点,又不用花你一分一毫,你不肯自己反思,怎么还能反过来骂考官?」
张畏岩自此之后,就开始改变自己原来的行为,并约束自己的行为,每天都修行善事和德行,阴德也日益增进。直到丁酉年的一天,他梦见自己到了一栋高房上,发现了一本考试录取的名册,上面有很多空缺。就向身边人询问:「这是什么?」得到的回答是:「这是今年考试录取的名册。」张畏岩又问:「那为什么缺了这么多行呢?」那人答道:「每三年,阴间的人都会对考取功名的人进行考核。只有那些积德行善,没有过失的人才会有名字在这本册子里。像那些空缺的人,都是原本该有名的,奈何最近做了坏事,才被抹去的。」接着,那个人指着一行告诉张畏岩:「这三年来,你都谨慎地约束自己,应该补上这个位置。你要继续自尊自爱,积德行善。」最终,张畏岩在科举考试中果然中了第一百五十名。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头顶三尺之高,一定会有监督行为的神明。所以无论是追求吉利还是避开祸难都是由自身决定的。要让自己心存善念,制约自己的言行,做到无愧于天地鬼神,并且能够虚心,委屈自己,让天地鬼神都能对我产生怜惜之感,只有这样才坐拥了享受福祉的根基。那些心高气傲的人,一定不是有远见的人,就算有一朝能发达了,也无福消受。但凡能有点见识的人,都不会愿意成为心胸狭隘,导致拒福千里的人。而且那些谦虚谨慎的人,必然能够在其他地方得到指导,能够从别人身上源源不断地学习优点。特别是那些修习德行的人是不能缺少这样的能力的。
从前有句古语说过:「有考取功名之志的人一定可以考得到;有获得富贵志向的人一定可以得到富贵。」一个人如果有了志向,就如同树木有了根基;一旦人立下了一个志向,一定要让自己无论什么念头都保持谦虚,并且无论什么事,就算是如尘埃一般的小事也能为他人考虑,如此一来就可以感动天地。福泽都是决定于自身的。现在那些考取功名的人,最开始的时候哪里是有什么大志向的,不过就是一时兴起就去考,没了兴致就停止罢了。孟子说:「如果大王你对音乐喜欢到了极点的话,那就应该将它推广到平民中去,做到与民同乐。」对于我来说,考取功名也是这个道理。